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在美术与书法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班主任开展系列工作坊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实效,共筑育人共同体。
本期班主任工作坊由雕塑系班主任薛问问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堂“巧手匠心,幞韵传承”的手工实践艺术课,一起领略幞头的文化韵味。
薛问问
2021级雕塑系班主任
个人介绍:薛问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1980年生于江苏南京;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带班理念:教育于我而言是三者:一为技艺传授;二为共同体世代记忆的传承;三为世界观的传递。三者层层递进又相互套嵌,技法、审美与思政自然融合其间。班主任工作意味着除课堂外与学生们更多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部分展览经历
2021 “有框的都是书,没框的不是书?”,歌德学院(中国),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8 中国第四届青年雕塑家双年展 苏州
2018 “滚动中的雪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 “日行迹”公共艺术项目,第五届三亚艺术季
2016 “极限频率”,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 “山中美术馆”,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2016 “丝路国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经济基础”,尤伦斯艺术中心艺术商店,北京
2015 “开放的边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近期,雕塑系班主任薛问问老师组织2019级、2020级雕塑系同学开展了主题为《从汉俑到AI》的班会。本次班会主要内容有三点:一、对此前刚刚结束的中国古代雕塑考察课程进行复盘;二、以汉代至唐代雕塑造型范式转变为切入点,将既往的研究中相对模糊的传统造型风格描述清晰化;三、对比当下的大数据与AI算法,指出算法与风格范式间的共性,帮助同学们打通传统造型方式与AI算法间的关联。
班会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艺术与科技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本次主题班会力图帮助同学们在AI大潮中建立自主的学习方法与积极性,并且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社会中的找准定位,做好就业准备。
同学感想
毛同学:
从汉俑到ai主题班会上,薛老师通过类比ai解释了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结方式,区别于简单的词句描述,通过一系列明晰案例的类举和联想系统的向我们解释了汉以来各朝各代造像风格的变迁和背后的缘由,同时大量联系了其他系统的艺术作品和我们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解答了大家外出考察时产生的疑惑,降低知识点理解的门槛,穿针引线梳理起系统的认识,同时启发大家对创作和风格的思考探索,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戴同学:
薛问问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盈千累万的素材堆砌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将我们带入合适的场域和环境,上一秒还置身于古朴沧桑的汉代墓室,下一页就翻到日新月异的AI时空。如此反复横跳并不是乱章无序——相反,就如AI一般在不同维度的多元宇宙中找到平衡点以求得对立统一,这次讲座中所讨论的古代风格与AI算法不再是模棱两可的“感觉”,而像是代码、公式一样能够被清晰把握与认识,并形成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指导。
这种借助于新工具、新理念的独到的教学办法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打破教学中的陈旧模式,帮助学生启迪创作新思路。
游同学:
我院雕塑系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课程内容丰富,本次薛问问老师所分享的《汉俑与AI》讲座主要围绕古代工匠创作时根据的日常经验、感觉传导及注意力分配,将雕塑创作与现代AI相结合,涵盖雕塑造型、雕塑语言、主题性创作、创作手法等内容,为我们分享了更多的创作方法与经验。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及所见所闻,结合大量古代雕塑,举例讲述了多种创作形式的转化和整合以及与AI之间巧妙的联系,使在座同学在借鉴自察中获益匪浅。
此次讲座拓宽了同学们在面对主题性雕塑创作时的更多可能性,为主题性雕塑创作课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王同学:
薛老师的这次讲座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回顾和梳理此次考察,大家都受益匪浅。老师以AI的训练、产出方式为引,通过对AI认识人类艺术的路径进行观察,并以此对古人在认识与吸收不同艺术风格后,对中国古代艺术演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推理,形成可信度极高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史实对缺乏文献考究的各朝艺术风格变化给出合理解释,让我们在更加深入了解不同的古代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带来了将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与古代艺术、文化沉淀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从汉俑到AI》主题班会的落幕,学生都对自身专业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认识,对自我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这是班主任精心选题、备课,履行班主任职责并与辅导员协同合作的优秀成果。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聚,共同探寻艺术的无尽魅力,共同书写艺术与教育的美好篇章!